•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More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毕生贡献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1938.05 - 2022.06

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

追悼苏先生

尹少禹

        公元二零二二年六月三日,时逢农历端午,噩耗传来,苏先生不幸辞世,心中哀恸,不可胜言。回想受业五载,受惠良多,音容笑貌,依稀如昨。而后异域游学,仅能于探亲时与师匆匆晤面,三四次耳。遽闻先生顿踣,虽得抢救及时,未有性命之忧,然亦卧床数月,精神大减。归国后即往医院探视,师于病榻上,虽言语费力,仍亟亟探问我谋职之事,并细嘱面试诸般要义,今日思之,令人酸鼻。又谈及晚年所创之夸克质量密度温度依赖模型,尚可发掘,仍念念不忘。先生后入养老院,余亦旋赴杭,惟于访沪时得见。不期疫情骤起,两地交通,颇受阻隔,间或以电话致意。但觉先生言语日寡,反应渐迟,忧心有忡,无计可施。而疫乱未靖,逡巡难行,前次一别,竟成永诀。 

        苏先生众弟子中,本人不才,年又最小,入师门既晚,未得多见先生壮年时之雄姿英发,而数访其寓于养老院内之桑榆晚景。烈士暮年,复归平淡,今昔对比,令人黯然。而先生之往日事迹,诸师兄多已详述,小子岂敢掠美;先生之德高望重,物理界有口皆碑,余亦无需赘言。然恩师已逝,纪念文字,义不容辞。乃以心中所记之点滴小事,师兄诸文之遗珠弃璧,獭祭于下。另苏先生轶事拾遗数则,皆亲闻亲历,不成段落,弃之可惜。一并附呈,后之览者,或可籍此感怀先生更丰满之形象,更多面之事迹。又草拟先生小传一篇于后,以斯人之卓异,当配斯文以吊祭。 

敢于质疑,不畏权威

        先生讲坛耕耘,逾半世纪。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不遗余力。鼓励学生与之争锋,不以己见为必。授课讲座,常以调侃语气点评学界耆宿,如称泡利获诺奖之不相容原理“算不得原理,无非全同费米子反称性之‘泡利推论’”;谈其论文与霍金之理论相争,嬉笑怒骂,脱口便道“霍金这个老残废”,转又肃然:“身残志坚、努力科研,值得尊敬,但不等于不能批评他的理论,管他名气有多大”。其言虽谑,理皆有据,谅泡利、霍金在场,亦不得不心悦诚服,或视其为可敬之对手。学生在欢笑之余,自可破除对权威之迷信,浸染科学求真之精神。


文理贯通,特立独行

        先生虽以物理为平生志业,不废对文学之兴趣,喜读小说,偶亦赋诗填词,甚爱者,武侠及红楼。非特可供闲暇时谈资,亦可借以表述物理观念。授课时顺手拈来,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背诵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序诗以讽喻青春学子,戏仿红楼梦诗词以表述物理感悟,称《三国》曹刘青梅煮酒,实论量子原理:“曹操谓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知‘天下英雄’乃费米子,状态不相容,知曹操必有杀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最喜论宝玉所爱实为紫鹃*,且举五大证据云云,学界同仁赠以“歪批《红楼》专家”帽子一顶。然先生之不人云亦云,虽千万人吾往矣之精神价值,正在于此。人谓其大侠,岂虚名哉!今搜得苏先生所作诗词数首,附于文末。先生非有意附庸风雅,刻奇媚俗,然文如其人,字里行间,当可见其性情风骨。

【按】高嵩师兄回忆文章作晴雯,恐为误记。 

衣食住行,不为物役

        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简单,一件卡其外套,每岁冬日相伴。至于炎夏,轻便衣装,磨薄至破洞者,亦非鲜见,盖其志趣不在于此,故无需为之心烦。餐桌上虽曾闻其美食之道,但平日并不讲究,常见其自带餐盒,携食堂饭菜回家,言可省师母家务之劳。夫妇二老住凉城宿舍,难称宽敞,更非富丽,加以书籍论文,所在皆是,愈显拥挤。凉城去邯郸校区约四公里许,先生年届七旬,仍常骑一老旧单车通勤,遇雨则披一雨衣,与沪上民众同感交通之畅阻,路人焉识同行老者,乃物理界之名之教授乎?其余日用什物,亦删繁就简,一根老式伸缩天线作教鞭,点拨学生数十年;一个高科技中心纪念提包,随先生走南闯北。教授虽非大富大贵,收入当不至于寒酸,先生二子,皆有所成,任职国外,自无家庭负担。然不以物质追求为意,真可谓游于物之外者也。

苏先生轶事拾遗

1. 先生59年秋与北大一学生同助王竹溪院士编写数学用表,为国庆献礼,昼夜赶工。二学生把手摇计算机演算,吱呀有声;王院士持两架珠算盘核验,噼啪作响。双音齐奏,恰如催眠曲。二生夜深困倦,王院士每每发觉其误,查之,则算盘更胜一筹。先生至今叹服王院士之严谨精干。


2. 大跃进时期,北大学生下农村劳动,休息时有同学口占一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韭菜地里几根苗”,为支书以“污蔑农业大跃进”罪名告发。先生时隔多年仍为叹惋。先生性格豪爽,更以高声大嗓著称,但历经风雨,终能免于因言获罪,盖惩于此事乎?


3. 先生少壮时雅善篮球,尝为校队中锋名将;亦喜足球,有评论二篇发表于《足球报》;又精于游泳,曾做业余救生员,总结拯溺之经验为“对挣扎者先一掌击晕,再托上水面,送至岸边救助”。


4. 先生声如洪钟,谈笑风生,所到之处,四邻皆知。某日讲座,被告知话筒故障,已寻人更换,先生大笑:“何烦用话筒?讲到兴头上,只怕吵翻隔壁。” 


5. 先生每每言往届学生以“千刀万剐”、“断子绝孙”诨号分赠两位打分严苛之教师,自谓名列其一,至晚年感其子孙蕃盛,自忖当为“千刀万剐”无疑,常以藏民之天葬自嘲。余数为先生助教,觉其下手颇为留情,答卷但凡有可取者,皆令使过,以其年愈长而心愈慈乎?抑或故作警语以督促学生乎? 

苏教授汝铿先生小传

      苏先生,复旦物理系教授也。以大侠名号声闻物理江湖,因授课风采饮誉量子学林。教学科研,敬业克勤。世事洞明,不慕荣利。性情豪爽,襟怀坦荡。不幸于壬寅年端午,病逝沪上,享寿八十又四岁。余受先师教诲,慕先生德才,感奇人之可贵,伤英杰其难再。敢竭鄙诚,恭书小文,以志先生之业绩,不致湮没无闻。愿寄拳拳存心,报师恩于万一。 

        先生于抗战硝烟中降生岭南,年未弱冠而负笈幽燕。未名湖畔,思万物本源,博雅塔旁,究事理应然。图书馆内,才思敏捷。篮球场上,身形矫健。虽风雨如晦,而成绩超凡。毕业分配,特为复旦遴选,自此入沪六十二年。 执教杏坛,课程自本硕博皆讲授;笔耕不辍,论文遍国内外均发表。量子玄妙,承蒙名师条分缕析;热统繁难,幸得行家阐幽释秘。上究宇宙膨胀,下探夸克禁闭。黑洞无多余毛,可热力学相变;粒子有互作用,由费曼图运算。领域广泛,超迈群伦:标量场、旋量场、电磁场、引力场、平均场、温度场,场场精彩;轻子、强子、孤子、快子、胀子、暴涨子、磁单极子,诸子迷人。

        先生常曰:“大中小,土与洋,科研交叉赶尖端,人生夹缝求发展。”求知务实,细大不捐。处事低调,心态达观。生活平淡,行止超然。物物而不物于物,亦先生所悟之物理其一端。评委任重,尽心甄选。秉公守正,化纷解难。别具只眼,仗义敢言。爱惜人才,提携大量青年学者;奖掖后进,成就众多研究组团。 物理为专业,成绩斐然。兴趣娱闲暇,涉猎广泛。多才兼艺,博学广知。慕武林中恩义,辨红楼内情思。即兴赋诗,改编词曲。以资谈笑,可供譬喻。文武之道,张弛有度。球场上勇争锋,泳池里善救助。嗟尔造化钟神秀,赢得众人羡慕。 

        先生从教半世纪有奇,专著数部,弟子数十,论文数百,而以听课、讲座、在线视频而闻教受惠于先生者,不可胜数。授业解惑,言传身教,垂范后学,足称师表。智者已逝,哲人其凋,而今而后,当与屈子同悼。 

下一篇

苏汝铿教授的学生,同事与朋友。

于2022年联合制作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