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More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毕生贡献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1938.05 - 2022.06

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

追寻老师的足迹

吴琛

       2001下半年,当时我还是自己读大四的时候,教学实习被分到了杨浦区的复兴高级中学,在这度过了两个月的匆匆时光 , 复兴高级中学处在大柏树附近,离复旦大学很近,紧张的教学实习之余,我有时步行到复旦大学考察参观,顺便旁听一些物理课程,我对苏汝铿先生的讲授印象非常深刻,他讲课声音洪亮,落地有声,感染力强,有的时候就算没听懂也觉得挺有意思的,为苏老师精彩的授课所深深折服,后来我到恒隆物理楼二楼苏教授的办公室找他闲聊了一阵子,给人的感觉比较爽朗,快人快语,苏老师给人的印象除了声若洪钟,他的鼻子也是重要特征,一般东方人鼻梁矮,但苏老师的鼻梁又高又厚,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认为是大吉之相。 教学实习结束之后,我觉得自己肯定不适合中学教师的工作,在课堂上我镇不住学生,学生课堂纪律奇差,我觉得自己应该考研,更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搞研究,探索未知的东西。于是在某一天,我从宿舍的公共电话拨通了苏老师的电话,表达了想考他硕士生的想法,他对我说,读他的研究生非常苦,研究方向又难又苦,让我三思,我说不怕。很多青春年少的人满怀梦想,觉得要做就做最难最基本的东西,而传统的理论物理涉及到物质的深层结构和宇宙的奥秘,一般被认为是基础科学的重要部分,考研结果出来之后我如愿进入了苏老师的课题组,当时和我一起的同门有杨力,杜达坪,罗冰,师兄有钱卫良,章赟,邱为钢等人,组里还有一位王斌教授。 直到目前为止,我记得很清楚,每周二下午是苏老师课题组开组会的时候,由一个人主讲,大家参与讨论,每次组会都非常热烈,苏老师非常机敏的问问题,有的时候让主讲人哑口无言,很是难堪。苏老师曾教导我们对学术不要过于迷信,学术只有对错,没有什么权威不权威,希望学生能和他吵架辩论。


       我是2002年考上复旦硕士,在2009年拿到博士学位,中间断了一年,但物理学习和文献阅读也经常在翻,其实相当于我是花了七年时间拿了一个博士学位。苏老师让我做的课题是相对论平均场的一个可去禁闭模型的研究,我在这个方向上共努力发表了五篇第一作者SCI文章,总所周知,课题组有一个苏门势垒:要写五篇SCI文章才能够在科教圈子写介绍信,当时我很不明白,参加工作之后才渐渐明白,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生态下比较重视量化考核,每年都有评估,如果没有督促自己干活写文章的习惯可能生存都是问题。当然,我花七年写了五篇SCI一作这并不稀奇,课题组很多师兄师弟比这高产多了。  能跟先生学习是人生幸运,苏老师讲授的课程众多,物理思维敏锐,基本功扎实,在求学期间曾多次帮忙从头重写论文,这让我在2008年发了两篇一作,拿到了学生时代唯一一次评优。2009年毕业之后我在南京待了两年,之后求职苏老师给我写推荐信,对于一般初出茅庐的人来讲,要在某年某个城市找个工作还是挺不容易的,幸亏苏老师和其它一些人的帮助,我在上海一个研究所找了一个职位,到现在已经领了十余年的工资和社保,这对一个外地人稳住阵脚还是非常关键的。


       听课上, 我修读过苏老师的课程有两门《粒子和核前沿》,《统计物理学2》, 旁听过部分量子力学课,苏老师的讲课思路清晰,节奏感强,语言能力强,在演讲方面可以比肩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了。学习理论物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其实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是需要天赋的,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是技术工匠,而我认为苏老师是很有天赋的大才,他听一个报告,或者读一篇文章,马上就能搞清楚里面的关键和本质,而我需要花很久时间才可能弄清楚,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文革的耽误,他的成就可能更高。直到现在,对基础物理各个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是受苏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复旦读书期间是做一个中高能物理的细分研究方向,虽然我工作成果不多,但锻炼了自己科研能力,了解了科研套路,工具和范式,不错的。后来我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通过自学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的部分内容,成功发表了几篇黑洞SCI文章,其实是受惠于读书期间苏老师对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刚刚前不久,我企图考察原初核合成,想进军早期宇宙领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唯有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化是最好的继承遗志。


       在苏老师突然跌倒直到去世七年时间里,他一开始住在宝山区的星堡养老院,一年前搬到新华医院。前面三年里,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状况还可以,在养老院只有一个电话和外界联系,我有时去探望给他带点小说,比如《笑傲江湖》全册,我说半年后来拿,他说我太小瞧他了,只需三天就可以看完一遍。我还拿过《芈月传》借给他看,他不满意,觉得这小说有点四不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同门一起四人去看望他,还有尹少禹,贺喜,刘云旗三人,当时苏老师家属网上买的浴室防滑板凳刚到货,尹少禹帮忙安装好了。苏老师的衰弱是因为血液三高和尿酸高,渐渐危害了血管系统,还有帕金森老年病,苏老师在之前访问我所的时候,酒席上喝酒自然免不了,一般年纪大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喝酒自然对健康没好处。


       我参加工作之后,苏老师非常关心我的科研情况,经常询问我发了几篇sci文章,曾经非常想让我考察三组分核物质体系的热力学液气相变,真是一个非常冷门的研究方向,技术壁垒很高,可惜我力有不逮,让苏老师失望了。在苏老师生病前的2013年,我和他合作的一篇文章发表在J. phys. G杂志上,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发的一篇SCI了。 苏老师曾在2012年和2013年为了给我拓展交际圈子,二次给我介绍了人认识,让我倍感关照。我最后一次联系苏老师是在2020年1月,他当时已经状态不好,气若游丝,记忆严重衰退,电话无法交流,我和他夫人电话交流了约二十分钟,询问了苏老师的基本情况,之后他们搬离了星堡养老院去新华医院了,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了,没想到竟成了永别。在我印象中,苏老师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每次从原子核所回杨浦,会坚持乘坐地铁绕个大弯回家。他性格诙谐,讲的笑话有时候能让人笑一辈子。


       苏老师是我们的恩师,他学识渊博,严于律己,我们对基础理论物理的兴趣和坚持是受到苏老师感染和熏陶,同时他又是一位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一位长者,苏老师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良师益友,苏老师,您细推物理须行乐的执着追求永远激励我们。


                                                                                        您的学生 吴琛

下一篇

苏汝铿教授的学生,同事与朋友。

于2022年联合制作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