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More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夹缝求生存
      • 良师,益友
      • 追悼苏先生
      • 苏先生诗词摘录
      • 怀念苏老师
      • 追寻老师的足迹
      • 黄涛教授悼念苏汝铿老师
      • 永远怀念您
    • 毕生贡献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毕生贡献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苏汝铿教授 纪念馆

1938.05 - 2022.06

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1938.05 - 2022.06

怀念苏老师

钱卫良

       得知苏老师走了,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内心还是有什么东西往下沉了一下。 


       我记得最初跟着苏老师读硕士,他的话犹言在耳:读物理要看淡名利,要能坦然接受一个事实,即你可能远远比不上那些不仅比自己聪明而且比自己更努力的人,他问我想清楚了没有。就像很多长辈和小孩对话的情形,我当时满口答应,但是准确理解苏老师那番话的涵义,还需要等很多年以后。不过当时苏老师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其实做物理挺有意思的”。  


       让我今天心里稍稍踏实点的是,即便做的再不怎么样,我的确认可苏老师的说法,做物理挺有意思的。我想,这是我在苏老师指引的方向上,能够继续以笨拙的姿势坚持着事实上可能是原地划水的主要动力吧。九泉之下,希望老师不要太失望。  


       我在95年初进入复旦理科班学习。因为之前在复旦听过大多数普物课,所以进了大学就争取尽量只参加考试而争取免修。但当时的班主任方老师叮嘱我,热学是一位很资深的教授上的,肯定值得你好好听。这是我第一次和苏老师接触。  


       那时候在晚自习时段,有主要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讲座,苏老师和王老师当时刚完成关于“存在两类不同的极端黑洞”的工作,因此也成为讲座题目。记得苏老师开场说:“我们最近和霍金吵了一架!”苏老师人称“苏大侠”,他给讲座时大教室一般总被围得的水泄不通,坐在中间的我不无自豪:台上的那位可是我导师。  


       苏老师的课和讲座都很受学生欢迎,我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苏老师是少数能把武侠小说、红楼梦里的情节和前沿进展结合在一起“侃”的理论物理学家。我从开始读研到博士毕业,几乎没有间断的在做苏老师的助教,所以完整的听过好几次那些年他讲授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那段经历,对自己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教学实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苏老师上课声音洪亮,百人规模的大教室不需要用麦克风,中间也不休息,一次讲完。而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学生只要正常听他课,大都能自然的跟着苏老师的思路走,完全不会分心。我自己上了好几年课以后,才知道这个境界难以企及。  


       教研组会,苏老师和我们提到的一个说法是“夹缝中求生存” 。我理解是指在核物理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领域间,就每个领域内部不同课题之间发掘有意义的亮点。王老师回复旦后,组会经常涉及两个不同方向上的科研进展讨论。我觉得很幸运,那时候苏老师并没有分开两个组会,虽然这些组会,和苏老师经常邀请过来的各类报告,让当时坐在下面的我经常什么也听不懂,并且觉得这种无知很不应该。慢慢的,这样的压力部分转化成了的动力。  


       平心而论,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花的精力并不真正对得起导师的期望。虽然对外苏老师以严厉著称,但对我,他几乎没有以我今天看来完全应得的方式批评过我。尽管苏老师比我父母还要年长,但他从来都是以朋友的方式和我们交流。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浸润在很多细节里,很多事情也都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才一点一点慢慢体会到。  


       苏老师走了,留下的,是他作为先驱对中国理论物理的深远影响,呕心沥血循循善诱的四大物理教程,对他的学生还有朋友,还有苏版的“聪明累”,和深深的思念。 

下一篇

苏汝铿教授的学生,同事与朋友。

于2022年联合制作

  • 纪念馆
  • 万古长嗟
  • 科学成就
  • 桃李天下
  • 著书立说
  • 吊唁电函
  • 万语千言
  • 我要留言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